新闻中心 Press Center

违约攀升 融资租赁探路多元调解

  

租赁监管职责划入银保监会后,新的监管规则正在紧张制定中。在此期间,各地金融监管层陆续对存量机构开展排查整治,发布经营异常名单,加速风险出清。但需要注意的是,风险出清的背后,租赁违约率上升,纠纷不断增多。按照以往思路,租赁纠纷进入司法诉讼程序,但诉讼纠纷费时费力,且面临执行难的问题。就像租赁人士所言“官司赢了,不良还在那里”。有没有一种效率更高、成本相对更低的纠纷解决路径?或许,利用调解这一非诉讼机制来化解租赁纠纷不失为良策。

风险出清

最近,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第二批经营异常融资租赁公司名单,有290家。去年11月,上海曾发布首批经营异常融资租赁名单,涉及264家公司,存在的问题包括无法取得联系、6个月以上未经营;无实缴资本、未按时填报企业自查表、未按监管要求接入数据报送系统在线报送企业经营数据等。两批合计554家公司。

根据要求,公告期(1个月)满后,如果仍未与所在区主管部门联系并按要求整改的企业,上海金融监管局将按相关规定采取必要处置措施。

不只是上海,针对融资租赁行业的整治排查工作在广东、厦门、湖南等全国多地进行。“2019年,我们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风险出清,将空壳、不经营的租赁公司进行排查。”华北一位不愿具名的监管人士告诉新金融记者,如果租赁公司长期没有经营,将引导其转为不具融资功能的经营性租赁,或者给予一定期限调整业务等。

中国租赁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底,全国融资租赁企业(不含单一项目公司、分公司、SPV公司和收购的海外公司,也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当地的租赁企业)总数约为12020家,行业注册资金约合33309亿元,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66800亿元人民币。

中国租赁联盟召集人、联合租赁研发中心主任杨海田表示,进入2019年,由于融资租赁监管体制的调整和移交,相关政策是否调整尚不明朗,新的企业基本停止审批,原有企业大多只收不放,再加上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数量、注册资金和业务总量只有少量增加,整个行业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预计这种状况还会持续一个时期。

近几年,实体企业经营挑战重重,一些原本发展较好的企业也出现了资金回款问题,开始欠租,这直接导致一些融资租赁公司的违约率和不良资产迅速攀升,部分被迫退出市场。评级公司标普去年11月在一份报告中称,监管细化瞄准融资租赁企业,预计或将有超过半数的国内融资租赁企业面临市场出清,而其中许多公司已经未正常经营。

去年9月,因中小企业无法偿还租赁款、融资受限等问题,融信租赁项目逾期率飙升到60%以上,应收融资租赁款租金逾期超6亿元,无奈宣布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业界称,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在新规落地前,更多的租赁风险将陆续暴露。

多元化解

与风险出清如影随形的是,租赁纠纷和诉讼案件不断增加,并已成为法院审理的一种主要金融纠纷案件类型。业界称,北京市内有超过200家租赁企业,总资产已达到4000亿元,但几乎每天都会有诉讼官司的产生。

从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融资租赁”这一关键词看到,有关融资租赁的裁判文书数量逐年上升,2010年只有86份,到了2019年则攀升至71520份。而据上海高院统计,2014-2018年,融资租赁收案数量同样呈历年增长态势,其中2014年收案952件,2018年收案5216件。收案标的总金额高达341.67亿元。在这些案件中,承租人欠付租金是引发纠纷最常见的原因。如何妥善、高效处理租赁纠纷和诉讼案件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融资租赁行业主要依据物权法、合同法和民事诉讼法等来解决相关法律问题。但从已有的司法实践来看,法院面临着案多人少,诉讼解决机制用时长、成本高等困难,随着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的逐年增长,通过司法诉讼手段来解决租赁纠纷的压力与日俱增。对此,探讨通过调解机制化解租赁纠纷成为一种重要选择。

“与诉讼相比,行业调解具有时间短、效率高、专业性强、保密性强等优点。”北京市兆源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祁建国表示,可探索设立融资租赁行业调解机构,由行业知名专家或从业人员对诉讼当事人进行调解,达成双方认同的和解,一方面能够快速便捷解决纠纷,另一方面通过和解设定的分批次还款计划,考虑到承租人的实际还款能力,比较容易实施,能够有效降低融资租赁公司的经营风险。

目前租赁纠纷调解机制已经开始运用。2019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成功地将一起涉及金融借贷、融资租赁、破产重整等复杂法律关系、矛盾冲突十分尖锐的案件调解结案,涉案企业起死回生。今年1月3日,天津高院印发《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审判委员会纪要(一)》同样提出构建诉调对接机制,对适宜调解的融资租赁合同纠纷,登记立案前可以委派融资租赁调解组织、调解员进行调解,调解期限为30日,各方当事人同意延长调解期限的,可以适当延长。

业界称,为减少纠纷矛盾,融资租赁行业除了在法律层面探讨多元解决方案,还应完善自身风控机制,在租赁物确权、产品结构设计、资产管理等方面严格把关。同时由于售后回租业务涉及固定资产等问题,确权难度更大,建议租赁公司多开展直租业务,减少资产处置风险。